研究项目团队

生物圈演化、地质历史转折期与恢复力(Biosphere Evolution, Transitions & Resilience, BETR)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NSFC)与英国自然环境研究理事会(NERC)双边合作项目。BETR的研究目标通过整合古环境研究的不同学科的前言研究领域(比如:古生物,地球化学,地质年代学,以及系统演化等)以及气候模拟来理解地球生物圈的演化。其中“亚洲季风和生物多样性的演化”是BETR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本研究项目的愿景是通过深入理解地球历史新生代以来(六千五百万年以来)东南亚地球的气候和生态系统的演化过程,为研究未来全球气候变暖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点击这里可以进一步了解更多的研究内容介绍. 本研究包括中英双方个研究领域的学者,包括: The University of Bristol , department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英国).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中国). The University of Bristol, Organic Geochemistry Unit (OGU)(英国).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中国) The Open University, Environment, Earth and Ecosystem Sciences (英国). 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中国)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中国) 研究人员: Professor Paul Valdes (英国) Associate Professor 苏涛 (中国) Professor Bob Spicer (UK) Professor 丁林 …

Read More

UMBRELLA 研究项目简介

亚洲季风是地球气候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它直接控制着降水分布,从而影响农业生产,并影响着世界上近半数人口的生计。季风气候对植物群、动物群、生态系统以及农业生产都具有重要影响,明显地促进了受季风作用的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繁荣与发展,也促进了季风区形成较高的生物多样性。中国西南地区以高度的生物多样性著称(吴增益等, 1987),这得益于由地形地貌的多样性直接或间接导致的空间异质性(Qiu et al., 2011; Zhang and Sun, 2011; Zhu, 2013; Jacques et al., 2014)和时间上的环境多样性——受季风影响而形成的温度与降雨的强烈季节性变化。 古近纪和新近纪早期是现代植被形成的重要时期(Prothero, 1994)。中国西南和华南地区作为世界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并拥有丰富的化石记录,对研究现代生态系统的形成和演化、理解该地生态系统对季风气候演化的响应具有明显的优势。本项目旨在集结世界领先的研究者形成一个独特的团队,研究中国西南和华南地区在古近纪和新近纪早期生态环境的自然演化,并深入探讨演化形成的机制及对气候环境变化的响应。   References: Jacques et al (2014). 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 411, 208–215 Prothero DR. 1994. Eocene-Oligocene transition: paradise lost.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91 p. Qiu et al, 2011. Molecular Phylogenetics and Evolution, 59, 225–244. Wu ZY, Zhu …

Read More

UMBRELLA 研究项目介绍

研究背景 东南亚是世界生物多样性的热点地区之一,但了解东南亚植被和生物多样性的演变却受到了缺少准确定年的化石资料的限制(Böhme et al., 2013)。此外,在亚洲,任何生物的变化都不可避免地与山体抬升所导致的季风气候的演变联系在一起(例如Boos and Kuang, 2010;Favre et al., 2015)。最近的观点一致认为,由于印度–亚洲板块碰撞导致的青藏高原抬升,南亚的生物多样性和季风气候在中新世就基本形成了现在的格局(例如Favre et al., 2015)。然而,这个观点最近也受到了挑战,对关键盆地的重新测年完善了喜马拉雅和青藏高原的古海拔高度资料,发现亚洲季风至少在古近纪便开始出现。 东南亚是世界生物多样性的热点地区之一,但了解东南亚植被和生物多样性的演变却受到了缺少准确定年的化石资料的限制(Böhme et al., 2013)。此外,在亚洲,任何生物的变化都不可避免地与山体抬升所导致的季风气候的演变联系在一起(例如Boos and Kuang, 2010;Favre et al., 2015)。最近的观点一致认为,由于印度–亚洲板块碰撞导致的青藏高原抬升,南亚的生物多样性和季风气候在中新世就基本形成了现在的格局(例如Favre et al., 2015)。然而,这个观点最近也受到了挑战,对关键盆地的重新测年完善了喜马拉雅和青藏高原的古海拔高度资料,发现亚洲季风至少在古近纪便开始出现。 以上对季风气候演化的重新认识也得到了最新古植物学证据的支持。最近,我们的研究团队在云南吕合盆地的沉积地层中发现了大量木材、叶片、果实、种子和孢粉化石,由于这些化石与现代植物形态相近,孢粉组合又与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地区其它盆地的上中新统地层相似,其地质时代一直被置于晚中新世。此外,许多研究认为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地区很多类群的物种分化主要发生在中新世,比如蜥蜴(Guo and Wang,2007; Guo et al., 2011),青蛙(Che et al., 2010),蝴蝶(Leneveu et al., 2009),鸟类(Johansson et al.,2007;Päckert et al., 2012),以及植物(Wang et al., 2009,2012;Favre et al., 2010;Jabbour and Renner, 2012;Barres et …

Read More